太極拳與中醫學的參合
- 黃藥師
- Oct 12, 2021
- 7 min read
Updated: Oct 21, 2021
太極拳在現代社會皆已廣為人知,其柔和而緩慢的動作姿勢,渾然成圓的環扣動作和看似亳無力量的形態,彷彿便是專為老人及長期病患者而設的防老養生運動。但當翻查有關太極拳之歷史文獻,當中不乏對歷代太極拳練習有成者的描述皆為體格壯碩,武藝超群且年享高壽。而在查考有關太極拳的古代經典的內容時,更有大量對其武術系統的內容與道家學說和中醫學內容作互相印證,並讓太極拳與醫學,道互相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當中對太極拳所衍生出的醫療及養生效果更值得被行醫者及醫學研究者作互相參證。
太極拳的運作方式
太極拳原稱長拳十三勢,其十三之數取自於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種主要勁道再加上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五個方位而命名。此拳的運行方式乃依據太極陰陽互根互長之變而形成,故在後世稱之為太極拳。
太極之內包涵相互交融且恆動的陰陽兩極, 而陰陽之間會呈現出相對的虛實表現。在肉體上的虛實表現就是體內上下左右的重量輕重分佈, 簡單而言就是以身體為一個球體,體內丹田為圓球體的同心圓,而重心的偏移過程中形成虛實的偏心軸產生動能。當體內結構開始形成具有整體性的虛實狀態時, 體內的重量便能如液態水般毫無間斷的流動來形成身體外形上的動作。
以骨為主的運作模式
太極拳最重要的原則在於以骨為主的練習。以骨為主的練習來形成太極拳所需要的結構,再以此太極結構來訓練筋及肌肉。
太極拳這種以骨為主的運作模式, 並以身體重量在體內如水般流動時, 每一次虛實交替達到極致時形成下一個動作的動力來源。但前提是肌肉必須維持放鬆而關節間必須堆疊穩定。形成太極拳所需要的身體結構條件如下:
1.骨架位置及角度
先端正骨架姿勢:舌底抵上顎,上下顎輕扣合;左右肩井穴與左右湧泉穴相對應;頭頂百會穴與左右腳底湧泉穴之間落在同一橫線上,尾閭自然中正下垂。當符合以上要求時,氣自然沉於丹田而不需外加意念導引。再讓全身肌肉放鬆並將身體重量循骨架結構下放至湧泉穴時,可有效地讓全身肌筋支撐身體的作用減低(肌肉支撐作用減低後便可令肌肉的動能傳導性及關節靈活度提高)。加上方讓肌肉與筋在身體移動時(亦出現在形態沒明顯變化的狀態)具備足夠內在空間形成細致的動能傳遞(可稱之為內勁)。
2.肌肉維持不收緊而時有延展的狀態
肌肉的生理特質具有彈性, 故身體以肌肉作為體內動能傳遞的主要媒介,但以其作為支撐身體重量的能力在相較下並不甚彰。且當該肌肉群需要負責支撐體重並固定外形時, 肌肉必須形成向心收縮 (concentric contraction)該處的肌肉會因收緊而限制附近關節的可移動性。而太極拳運作模式中, 身體需處於放鬆的狀態,肌肉會隨著骨架的變動而受到延展, 此時會形成人體運動學上描述的離心收縮(Eccentric contraction)。體重會掛在其所位於的骨架之上,透過動作與動作之間相互連貫的運作時,關節之間的的肌筋會通過虛實轉換形成的離心收縮運動而受到鍛練,習者日子有功時,肌筋骨之間便與水到渠成般互相融合,周身肌筋張力會有漸變均等的表現,舉手投足間皆會透過出輕靈而穩重及具整體張力的表現。
太極拳的運作形態
太極拳的運作方式及形態大致分為三類: 1. 流動,2. 滾動,3. 開合
流動:
流動的大致分為三種:
1.以丹田為圓心, 手腳為外圓, 以外圓的重量形成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圓形流動
2.從內到外的流動: 從丹田或湧泉往手指尖流動
3.從外到內的流動: 從指尖及四周迴流到丹田或湧泉的流動
滾動:
源自於體內局部關節或整體形成的圓運動, 如肩關節及手腕的球體式滾動,並從滾動式的運作透過骨架與肌筋傳遞動能至體表或回向於丹田形成具整體性的拳勢。
開合:
當身體四肢與軀干之間形成一定程度的整體性時, 不論動靜狀態,身體皆可自然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此時周身重量會皆放諸於骨架上並沿著結構下放至兩腿湧泉穴上,而肌肉會形成延展性的運作而非一般收縮性的運動,筋絡間的表層結構便能與深層結構透過同心圓的運動方式作內外相融合,最後成為一個整體。此時周身皆會處於輕靈而穩重相兼備的狀態。此狀態一旦形成,體表(外圓)與丹田(圓心)之間會因為結構體的完整度達到一個程度後而出現圓心與外圓間的整體開合。其實質表現便是整體往外膨脹及向內丹田收縮。
太極結構及練習方向在中醫學理論上的體現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道:“腎主骨髓“。如太極拳此般以骨為主的鍛練方式,第一步便能體現對足少陰腎經的激發效果。練習者在進行太極站樁練習時(站樁時間需以至少連續30分鐘或以上為標準),全身重量循關節之間的堆疊下放至屬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穴上。單以道對穴位的刺激及受壓程度上而言,以全身重量平均下放至左右腳底之湧穴遠比以外力按摩穴道或針灸為之大。亦因為這份重量皆源自體內,而且體重下放的渠道乃循體內骨架結構的路徑而流注穴位上,故身體相對於按摩針灸等外力外物的附加之力較不具抗性,穴位亦對此重量加注更具承受能力。故練習太極站樁者一般會最先體會到腎經的湧泉穴的熱感(如經絡不通者更會另有麻脹痛感交集)且有熱感會往上蒸騰的體驗。《素問.六節藏象論》道“腎…其充在骨“故腎經受激發而加強腎精,骨髓便得滋助而增加,骨為髓之府, 髓能充足便能滋長骨質。
而在站樁練習過程中受激活的體內氣機更使營衛二氣有效布散於體表皮毛肌腠間,體內正氣騰然,邪不可干。張仲景《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中:「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腠理與三焦相通,亦為津液滲泄之所。當代中醫科學研究上亦發現到氣功及太極拳練習者體內的三焦經電子波頻對比沒有受過前兩者訓練的群眾有明顯的加強。而從臨床觀察某類皮膚病如慢性濕疹及乾疹者,患者通過練習太極站樁可令皮膚濕疹的炎症及癢感有顯著的舒緩。故太極拳對激發三焦經以作治療因皮毛腠理失養的皮膚病亦可為之合理。
當身體結構上出現非骨折性及非嚴重離位性的關節接合不良時,可透過鍛練太極拳的動態及靜態練習逐步將骨架歸正。而當骨架歸正時,周邊的肌筋皆能有舒展之空間。日子有功後,便能舉止輕靈。而其他物理性及情志病患如骨關節炎,抑鬱症等亦可透過練習太極拳而獲得具客觀臨床價值的舒緩效果。
《素問:上古天真論》內所論:“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以太極站樁練習為言,當習者在站樁過程中逐漸入靜,其肉體與精神會漸至如《道理經》第十六章中所言”致虛極,守靜篤“ 的狀態。此時體內元神顯現而識神隱退,身體進入無思無慮的自然虛靈的狀態,便有條件與自然界融為一體,龐大的天地本原之氣便會自然聚集至體內。所以每位習者從站樁功夫中到此階段者,體型與體質狀態必會經歷一次重大的改變。此時便可體現出《上古天真論》中“真氣從之”的後句:“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真意。
後記
太極拳對習者的效果除了有整體生理機能上的提升外, 更能從刺激精氣生成和正氣運行的過程加強抗病,祛邪,調節,修復的治療效果,充分體現“人身自有大藥,何須外求”之涵義。行醫者在臨床個案遇上使用藥餌及針灸治療後效力不彰或對以上療法有所限制時, 不妨以太極拳來替有關患者作適切之治療。
太極拳的部分鍛練效果已被當代西方醫學所認知和肯定,但其所謂的肯定仍只停留於客觀臨床數據及指標上所獲得具些微可觀性的結果上。如老年人群在練習太極拳後一段時間可預防跌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練習太極拳可舒緩及減慢病情惡化的效果。但類似效果其實當有關患者再做其他帶氧慢性運動亦可有相關成效,所以如只對實驗人群進行太極拳練習後表現,卻不甚對太極拳的練習概念與運作系統進行闡釋。所以這樣的研究觀察並不可能充分展示太極拳所能達到實際治療效果的全部,故以現在的西醫學研究亦只視太極拳為輔助性的療法以舒緩病癥,卻對太極拳能作根治性的治療效果鮮有著筆。
另一主要原因是因為太極拳很難。其難度不在動作招式,而是概念的建立。畢竟在現今追求量化及數據化的研究觀察難以對每位太極拳習者的身體細微結構和思維狀態進行一致性監控和限制。因每位習者對太極拳的概念都會因拳架動作要求有異及練習概念不同而形成明顯的偏差。因為除上文所言有關於形體動作上的嚴格要求外,習者對太極拳的概念和練習時的意念如拿捏上差之毫釐,訓練效果及對肉體上便謬以千里。因太極拳的技術層面並不止於物理形態之上,所以對於有志於此之學者而言,尋訪明師,以先明其理為第一要務。
醫道與武道,於人於己,其究竟亦不離“解脫”二字。人身之形體雖為一臭皮囊,然其衰敗皆因遠離自然之義理,能使身心皆回向自然而能輕身長生,便是濟世之功。太極拳被歸類為武學體系,但其理論的核心乃從道家哲理所衍生,所走的皆是“為道日損”的方向。所以不論對體內生機的強化或武術的效果,皆只屬練習太極拳過程中的副產品而已。從有形有體的後天修練悟進先天無為,讓肉身和精神漸然解脫方為太極拳之真義。在現今世代還談論修練神仙之術好像在引人莞爾,然從古至今欲成仙成佛者不乏其人。如修習者以有所求之心來修練太極拳,最後走的路子亦只會停留在具後天思維意識的有為之法,終不能領悟鬆淨冲虛之道。難達太極拳之先天真義,亦只能從外在技術上徒勞一生。